
- 索 引 号:XM00123-09-01-2025-060
- 备注/文号:厦卫函〔2025〕101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07
汤雅玲委员:
《将体医融合和食动平衡纳入我市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议》(第20254045号)收悉,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体卫融合与营养干预纳入慢病防控管理体系,结合慢病“三师共管”模式,初步构建体卫融合服务网络(覆盖28个基层试点单位、4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运动处方师)和营养健康网络(创建36家营养食堂、培育300余名持证营养指导员),推动建成33家基层体重管理门诊,着力破解慢病管理精准度不足、可持续性弱等瓶颈,推动“健康厦门”建设。
二、措施与成效
(一)体卫融合体系初步构建。我市持续推进体卫融合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普及,通过新媒体发布体卫融合的成功案例、专家及政策解读,依托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大讲堂等线下服务增强公众认同。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市体育局与市卫健委密切协作,自2022年起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每年联合举办市级运动处方师及运动建议处方培训班,共有347人次参加培训,并先后选派10余名体育专家及医务人员参加省级层面运动处方师培训。目前,全市共有75名体育专家及医护人员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认证的运动处方师,常态化开展体卫融合的相关人员约200多人;依托工作站开展月度培训覆盖3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康复机构,参与人次200多人。三是全面扩大人群普及率,以慢病、肥胖及“一老一小”为切入点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健康讲座、体质监测和健身课程,完善体育设施并强化医体协作,逐步覆盖全人群。
(二)发挥社会力量推动作用。我市积极探索体卫融合工作新模式,发挥社会组织和人员的作用。一是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我市在部分智慧健身房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与体质监测等服务,让市民便捷享受专业健身指导。二是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站。我市在市、区两级挂牌成立10余家科学健身指导站整合社会力量场地资源,深入社区、贴近群众。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常态化开设轮滑、太极拳、健身气功等25门公益课程,累计参与市民数万人,且每年常态化开展240节社区科学健身指导公益课,多层次持续开展科学健身。三是加快体卫融合试点单位建设,在集美区率先布局体卫融合试点街道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联合厦门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开展运动处方、运动建议处方、运动指导在体卫融合试点单位在全面指导。深度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通过提供公益课程服务,有效匹配市民健身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体卫融合效果。
(三)营养干预网络持续完善。我市围绕全民营养健康构建“宣教-培训-监管-示范”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创新科普模式,依托全民营养周、学生营养日等节点,推出饮食打卡、营养导购进校园、零食健康挑战等趣味活动,2023-2024年我市全民营养周活动期间,累计开展活动50余场次,覆盖超6万人次,以寓教于乐形式提升各年龄段居民营养认知。二是强化专业支撑,组建厦门市预防医学会营养健康专委会,成立第一届厦门市预防医学会营养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教等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市“学生营养改善适宜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校医200余人;2024年组织医疗机构、学校及社区400余人参加国家营养指导员培训,300人持证上岗,构建覆盖医疗、教育、社区的立体化营养服务网络。三是深化重点人群干预,市卫健委联合食安办开展校园营养专项检查,2024年排查36所学校发现课程缺失、主食单一等23类问题,针对性开展“预防肥胖”“科学烹饪”等专题讲座;根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我市开展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建设工作,引导餐饮业增强营养健康意识,提升营养健康服务水平,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实现以“三减”、合理膳食、杜绝浪费为目标的营养转型升级。同步推进营养食堂标准化建设,截至2024年,创建36家营养健康食堂(餐厅),覆盖2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指导3所学校获评国家级“营养与健康学校”。通过“科普触达全民、服务扎根基层、标准引领行业”的三维联动机制,实现从学龄儿童到老年群体、从家庭到社区的全人群营养健康素养提升。
(四)基层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我市以慢性病防控为抓手,在原有“三师共管”模式基础上,系统推进基层体卫融合与营养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推进体卫融合建设,全市建成28个体卫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单位,实现6个行政区全覆盖,其中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配备40名专业运动处方师,形成“多师共管”覆盖社区的运动干预网络。二是开展基层膳食指导服务,203名医务人员通过国家营养指导员认证,常态化开展居民膳食评估与营养科普。2025年5月组织我市膳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专业人员参加膳食运动基层指导要点推广应用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学习膳食运动基层指导要点推广使用有关工作。升级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将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病膳食运动指导要点嵌入系统,启动基层膳食指导工作。三是推进基层体重管理服务。2025年5月,市卫健委印发《关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的通知》,推动体重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33家基层体重管理门诊,覆盖率达80.5%。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门诊筛查-个性化运动处方-科学膳食指导-定期效果追踪”服务闭环,将体重管理与基础诊疗有机融合,实现从健康宣教到精准干预的全流程健康管理。
三、下一步计划
将体医融合和食动平衡纳入我市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议对于我市今后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建设性与指导性。下一步,我委将加强部门协同,联合体育、市场监管、教育、宣传等部门,进一步推动体卫融合和食动平衡在我市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全社会营养和运动建设能力。
一是推进体卫融合深度发展。深化运动处方师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广“食动平衡”理念,在原有的运动处方门诊的基础上,探索增设心脑血管、骨科康复、肥胖等专科运动处方门诊;优化集美区试点建设,依托高校与医院团队构建全流程服务模式;加快湖里、海沧、集美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卫融合试点全覆盖,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公益服务效能;分层开展实操培训,整合社会力量提升指导员专业水平,拓展体卫融合传播渠道,形成多方协同的健康促进新格局。
二是全面推进营养健康体系建设。联合教育部门,依托我市营养专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分年龄段标准化营养餐谱;深化营养人才培养,推动学校、社区配备专业指导员;强化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创新校园营养课堂及社区科普活动;加强“社区-家庭-学校”协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养指导员的作用,加强对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膳食指导,发挥家庭参与式监督作用;鼓励社会营养师和营养管理机构参与社会营养促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市场食品营养状况调查评估、社区食堂、单位食堂和餐饮企业菜肴营养价值分析指导。通过“幸福社区总动员”等“食安斗阵行”系列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实现监管公开与透明化,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和信任度。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动与膳食指导能力建设。构建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医务人员阶梯式培训机制,围绕营养评估、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及行为干预技术开展专项培训,引导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体成分分析仪、体适能一体机等设备,推广“食动平衡”理念和生活方式,将运动处方师、营养师等纳入基层慢病管理队伍,结合“体重管理年”工作,加强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与管理。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姚冠华
联 系 人:王雅彦
联系电话:0592-2057307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