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23-09-01-2025-058
- 备注/文号:厦卫函〔2025〕93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30
王朝晖委员:
《推动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 构筑厦门老年人安康防线》(第20254059号)由我单位会同市民政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委高度重视《推动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 构筑厦门老年人安康防线》提案,委领导组织相关处室重点对提案中“建立医院社区认知障碍防控管理一体化模式”“建立互联网+认知障碍防控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就有关政策问题与市民政局进行了探讨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答复意见。
二、措施与成效
(一)实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项目。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它与大脑神经系统的退化密切相关。目前的治疗方法是药物的对症治疗,延缓症状的进展加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为促进我市认知障碍疾病诊疗水平的发展,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提升防治服务能力,我委积极构建“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2019年启动思明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及诊疗区域化平台建设项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神经内科为主导,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首期选取厦港、中华两个街道做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试点,并不断扩充试点筛查范围,2021年成为思明区政府十大惠民项目之一。近五年来通过开展大量的相关工作包括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培训,开展认知障碍性疾病相关的专项义诊及科普宣教,将痴呆的初步筛查由综合性医院专科专病门诊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提高痴呆筛查的覆盖面和效率,提升民众对痴呆的知晓率和就诊率。
(二)建设认知障碍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管理一体化高级诊疗中心。为进一步推动认知障碍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进程,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启动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和记忆障碍防治中心遴选工作。经过严格遴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全国首批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亦是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该中心的获批体现了第一医院认知障碍的诊疗水平和平台建设已居于国内先进水平,也标志着医院脑科中心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该院以此为契机,努力构建认知障碍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科普的一体化高级诊疗中心,发挥国家高级中心“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辐射引领作用,在疾病预防、早期筛查、精准诊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三)启动厦门市首家社区脑健康中心。2024年8月24日,我市首个“社区脑健康中心示范建设试点单位”在思明区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辖区老人可就近在该中心进行智能快速筛查、脑电筛查及脑卒中风险因素评估等,筛查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脑疾病。该中心是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的国家级“社区脑健康中心示范建设试点单位”。社区脑健康中心设有脑健康门诊、脑健康筛查室、脑电筛查室、神经心理评估室、数字疗法治疗室等独立功能区,配备智能快筛、脑电筛查、检验检查及数字疗法设备等设施,构建起了预防、筛查、评估、治疗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闭环服务体系,可为接受筛查的老年人提供脑健康筛查一站式服务,实现对社区居民脑健康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降低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厦门“社区脑健康中心示范建设试点单位”是继深圳、福州之后,全国第三家挂牌启动的社区脑健康中心试点。
(四)创设“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我市以病人健康需求为导向,创新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合的“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依托分级诊疗机制,通过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筛查项目,收集痴呆患者相关临床信息数据,了解和分析地区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探索构建完善的痴呆专病双向转诊机制,既方便民众的就诊和治疗,又有利于医务及照护人员互相联动,对痴呆患者进行更系统的全程管理,同时可以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痴呆诊疗相关的技能,提高地区痴呆的诊治水平。
(五)落实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保障经费。我委每年印发《关于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做实老年人健康服务内容,在强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服务基础上,推进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服务,确保服务对象及时获得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也明确提出要保障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所需经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筛查试点,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随访预约等服务。鼓励各区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终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连续、动态的健康监测服务并适时上传至电子健康档案。
(六)组织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去年开始,我市选取全市五个区13个街道作为试点,组织开展了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重点是在试点地区选取部分常住65岁及以上居民,开展认知功能筛查。筛查采用电子化问卷的方式,通过痴呆筛查量表(AD8)、简明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等进行认知功能初筛。为全面做好筛查工作,我委于2024年4月8日,组织召开“厦门市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培训会”。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袁颖对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技术方案进行解读,从老年痴呆基础知识、老年痴呆分类干预与认知训练、筛查小程序的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演示,并对筛查出的老年痴呆早期患者如何开展干预、转诊和随访管理进行指导。
(七)将老年人认知能力纳入评估内容,鼓励养老机构设置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GBT 42195-2022)国家标准已明确将老年人精神状态、感知觉等认知能力等纳入老年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占评估总分值的48%。我市严格依据国家标准组织开展评估,对存在认知障碍症状或趋势的老年人加强筛查指导,提示老年人及其家属尽早到专业机构接受干预治疗。支持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照护。目前,全市已有12家养老机构开设认知症照护专区。
(八)开展认知障碍照护培训,加大预防老年人认知障碍宣传。我市于2021年率先全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明确规定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应当同步为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照护者提供“手把手”技能培训。同时,将家庭照护者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免费提供照护技能培训,帮助家庭成员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对认知障碍等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能力。利用“敬老月”等活动,制作关于老年人认知障碍疾病基本知识的科普宣传产品,向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属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普及认知障碍预防和干预知识,提升“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市具备痴呆方面的筛查及诊治资质的专科医生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相对痴呆患者的比例严重不足,区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相应资质的专科医务人员。
2.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属对认知障碍疾病的危害认识还比较薄弱,老年人树立主动管理脑健康的意识和理念不强,社会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及率不高,早期预防和干预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老年痴呆防治的专业服务网络有待完善,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开展老年痴呆防治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今后推动计划
1.探索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筛查、防治及全程管理的分级诊疗模式。由我委统筹规划、协调各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探索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筛查、防治及全程管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即初筛在社区,确诊在综合医院,防治及照护回归社区及养老护理机构的全程管理目标。探索建立村(居)委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老年健康服务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机制和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老年痴呆防治服务。
2.探索在我市三级综合医院中建立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心的模式。积极构建以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心为主导、各三级综合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为中坚力量、辐射相应区域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层级医疗机构纵向联动、双向转诊的阿尔茨海默病诊疗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老年期痴呆防控中的应用,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老年期痴呆防控领域的融合创新。
3.推动设立认知障碍专病门诊或记忆门诊建设。鼓励各三级综合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认知障碍专病门诊或记忆门诊建设。推动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记忆筛查与防治门诊。
4.探索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痴呆人群的照护模式。探索建立家庭-社区养老照护机构-医疗机构结合的多模照护模式。轻症者以家庭照护为主,以自愿原则寻求社区养老机构照护帮助。中重症者以社区养老机构照护为主,社区养老机构除日常照护岗位,酌情配备心理照护岗位,协同家庭对患者开展情亲关怀照护。
5.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预防老年痴呆的社会氛围。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认知障碍与痴呆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群和社会公众对认知障碍与痴呆疾病的认识,加大推广认知障碍照护培训,推进养老机构开设认知症照护专区,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老年痴呆专业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姚冠华
联 系 人:陈 兰
联系电话:0592-2110376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6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