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23-09-01-2025-039
- 备注/文号:厦卫函〔2025〕10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4-29
陈素珍代表:
《关于心理干预的建议》(第021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10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国抑郁症患者超1亿,焦虑障碍患者超7000万,青少年抑郁、职场焦虑、孤独感等问题尤为突出。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因资源匮乏,更是难以获得传统心理支持。 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短缺的现状,中国每10万人仅有2.2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美国13名/10万人),且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优质心理服务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县域及农村地区资源严重不足。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克服传统的管理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限制和效能低下的局限性,打造网上心理疏导平台势在必行,也是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措施与成效
(一)建立24小时公益热线
厦门心理热线由不同单位牵头,正在运行的公益热线共12条。厦门市心理援助热线是唯一由市卫健委牵头的公益热线,于2009年3月1日正式成立。作为福建省第一条开通的24小时公益心理热线,自开通十余载以来,始终秉承“珍爱生命,拥抱希望”的理念,以热忱的态度为来自国内外有心理困扰的来电者提供心理援助、危机干预、情绪舒缓、专业建议及转诊等专业心理服务,为社会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自开通以来,已为40余万来电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每一通高危来电均设定期随访以保证持续的心理危机干预成效。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线上服务的同时,开展绿色通道,对于有需求的来电者进行线下危机干预服务,实现“点线结合”工作模式,帮助群众渡过危机。
(二)新媒体宣传心理科普
为了打破专业心理学知识与大众之间的壁垒,坚持以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大众可及的生活智慧。通过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精神卫生、厦门仙岳心理援助等新媒体平台发表心理科普文章。截止2024年12月,公众号公发表原创科普文章共378篇,各平台发表音频材料30篇,原创视频材料26篇,累计阅读1252924人次。
(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
积极促进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三方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2024年面向社会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工作,其中现场心理干预3次,在学校、社区进行心理危机科普讲座5场,服务对象约1500人次。对学校危机人群进行团体辅导工作,取得老师和同学的广泛认可。
(四)开展危机干预演练
设计心理危机干预脚本,参与华东六省、本省、本市等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联合演练,通过模拟演练各种危机场景,强化团队协作与应急处置能力,危机干预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线上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危机来电,线下能够应对多变的心理危机事件,为求助者提供高质量的干预服务。
(五)设立市心理健康中心
依托市仙岳医院心理专科优势,在集美设立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作为年度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也是厦门市加快补齐精神卫生领域短板、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民生工程。市心理健康中心的建成,解决了市民心理咨询与治疗预约困难、排队周期长的问题,扩大我市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对心理需求的响应效率,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普及和提高心理行业专业性等方面产生积极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问题
缺乏全市统一热线信息化平台。各单位线上危机干预人员资质不参差不齐,服务对象不一,服务数量不同,未能实现互转互接的功能,实现热线合理调度,提高接听率。同时,热线危机干预人员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是热线接线员的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热线用的是专职人员,也有的热线白天是值班老师接听,夜晚是心理老师接听,也有的热线全部由志愿者担任接线员。没有心理学背景且没有专业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接线人员,在专业性上难以保障。
(二)今后推动计划
1.协同市公安、消防、教育等部门建立市级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12345政务热线等平台建立分流机制,根据不同自杀行为求助对象的需求,及时分流至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5258185)、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等提供心理援助。
2.推动实现智能化分级干预机制。通过AI技术自动识别倾诉内容,对轻度情绪困扰推送趣味问答、减压视频或定制化笑话,转移注意力。对中度压力缓解提供冥想引导、音乐疗愈、正念训练等自助工具,并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库辅助用户自我调适。对重度问题干预实时转接至认证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必要时联动线下医疗机构,启动危机干预流程。
3.强化市心理健康中心建设。结合人群心理健康特点,引入全息沉浸式正念冥想、VR心理放松平台、AI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放松疗愈、健康宣教等服务,让心理健康服务“去疾病化”,并交融于社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姚冠华
联 系 人:陈 兰
联系电话:0592-2110376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