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心梗一定会导致猝死吗?有一部分人群,发生过心梗,但症状可能只是胸痛、胸闷,休息一会或者几天后自行缓解,不得不说,这类人群“福大命大”,在心梗的“魔爪”下逃过一劫。但是,如果持续不予理会,随时可能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律动不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心内二科主任肖国胜博士提醒,应通过规范的心脏检查,及早发现、诊断和有效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记者 匡惟 通讯员 刘云芳
患有陈旧性心梗 活动耐力骤减
80多岁的林先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有抽烟的习惯。近日,他发现自己的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以前,他可以慢走几公里,如今却只能走上几百米;原本能一口气爬五层楼,现在才上两层就气喘吁吁了。在厦心医院就诊时,肖国胜博士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曾出现过胸闷等症状,不过休息后很快就能缓解,所以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随后,肖国胜博士为他实施了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右侧大血管已完全堵塞。肖博士使用最硬的导管丝,娴熟运用介入技术,成功开通了血管,并放置支架。术后,老人的症状明显改善。“曾经发生过胸痛、胸闷等不适,其中一条大血管完全堵塞,其他两条大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有陈旧性心梗,且至少发生在三个月以上。”肖国胜说。
症状隐蔽 “沉默”心梗更需警惕
陈旧性心肌梗死是指过去发生过心肌梗死,但症状已经缓解。肖国胜说,临床中发现陈旧性心梗的患者不在少数。有些人可能是出现胃不舒服、肌肉拉扯痛等不典型症状,难以分辨,有些人在短暂性的不适过后,如心绞痛,但一段时间内都未再发作,患者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曾经患病。“值得提醒的是,心绞痛并非真的‘心脏疼痛’,而是感受到心脏被束缚、被挤压的窒息感,有时候伴随着下颌部的酸痛,休息几分钟后得到缓解。”肖国胜解释。
然而,这种“沉默”的心梗对心脏功能的损害是持续性的。即使当下的症状得到缓解,心脏功能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在随后的生活中,患者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运动耐力开始下降、生活质量降低。于年轻人而言,日常的高劳动强度和高运动负荷,意味着心脏负担更重,陈旧性心梗对他们来说,危害性更大。“如果忽视这些信号,未来再次发生心梗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与其他疾病不同之处在于,一旦发生急性心梗,有效救治时间仅有1-6小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机会等到医生的专业救治。”
提醒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重视心血管专科体检
近期,年仅40岁的云海肴创始人因心梗去世,可见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肖国胜表示,日常接诊中20来岁的动脉硬化患者并不少见,甚至有些特殊病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川崎病等疾病,甚至会在10岁之前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心脏病的预防,并不局限于某个年纪,尤其是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
肖国胜提醒,要将预防关口前移,从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开始。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发生异常要及时控制。此外,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每年都应进行一次心血管专科体检,项目主要包括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冠脉CTA或冠脉造影,不同的项目检查的重点有所区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