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最多 厦门建有健康小屋131个
2024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62岁,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社区健康小屋。 刘东华 摄
2025年2月,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市率先接入并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
近年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推动健康厦门建设迈上新台阶。昨日,市卫健委向社会公众介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和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2024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62岁,比上年增长1.2岁,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4.3岁和4.6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9.06%,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6.85个和7.19个百分点。
记者 匡惟
医疗高地
23家公立医院中 三甲医院占近半
我市着力打造闽西南医疗高地,现有公立医院23家,其中三甲11家,建成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密度全国最高;本地老牌医院持续做优做强,专科医院全国领先,品牌效应凸显。
去年,我市继续推行“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遴选冠心病、慢阻肺、慢性胃肠病、骨质疏松等慢病专病,挂靠三级医院优势学科建成16家专病防治中心,专家下社区靠前服务。2024年我市基层诊疗占比56.3%,两年内提升10个百分点。
健康生活
超10万市民获取个性化运动处方
我市积极构建健康生活格局,健康促进行动从医院延伸至社区。我市依托公立医院为基层开设体重门诊、打造健康社区、推进“体卫融合”把脉开方。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设健康单元1000个,其中健康社区250个,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131个,健康小屋数量全省最多。
28个“体卫融合”试点单位、3个社区智能运动健康中心和60余个智能健身舱已投入使用,通过智能化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为超10万市民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同时,建成厦门市心理健康中心,为市民提供良好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诊疗环境。
智慧医疗
AI助手秒级辅助基层医生诊断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评定的互联互通标准化最高城市,厦门在“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2022)”中排名全国第一。建立城市级市民健康信息系统、14家公立医院获批互联网医院资格、“美丽厦门智慧健康”公众服务平台上实现72项便民服务“一链直达”等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的诊疗服务。
“健康小鹭”AI助手已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地,秒级辅助基层医生诊断;全市公立医院已上线全场景智能决策系统,智能导诊缩短候诊时间,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管理……AI技术正帮助我市全面重塑诊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价格改革
两轮动态调整降低检查检验费用
厦门是全国5个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率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已开展两轮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共调整项目1093项,涉及金额2.08亿元,检查检验费用大幅降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率先实现住院+门诊DIP全覆盖,医保报销覆盖普通门诊。同时,创新基金绩效管理试点,首年发放1.5亿元结余奖励,医疗费用增幅从19.82%降至4.19%。加大投入,每年投入超5亿元实施竞争性分配,引导医院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并通过大型设备集采实现最高78.27%降幅。人员管理方面,实行控制总量管理,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占比达57%,有效激发队伍活力。
链接
全市老年人64.3万人
占常住人口12.02%
根据近日我市发布的《2024年度厦门市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末,厦门市共有常住人口535.0万人,其中老年人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02%;共有户籍人口309.9万人,其中老年人47.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30%。常住和户籍老年人的数量及老龄化比例均达到近十年以来的最高值。
截至2024年末,厦门市拥有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含中医院)28家,康复医院5家,护理院2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41家。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机构45家,2024年度共建床2584人次,近三年以来累计建床5609人次,居全省第一。厦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为76%,其中公立医院设立比例为100%。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80家(含护理院),综合性医疗机构创建比例为88.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比例为 100%。
此外,作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厦门市持续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