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药品援助,延伸便民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时间:2025-08-08 15:31

  发药点启用后,接受慈善药品援助的患者开药后可直接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领取救命药。

  “十几年前,一个月药费2.4万元,压得人喘不过气。”胃肠间质瘤患者林先生感慨,“幸亏有慈善药品援助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如今,他不必先到医院开药再到市慈善总会领药——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完药,转身就能在该院新设的慈善发药点领到救命药。

  8月4日,中华慈善总会—厦门市慈善总会慈善药品援助项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药点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厦门及周边地区患者的援助药品领取渠道进一步优化,一座连接慈善大爱与患者急需的“生命桥”在此落成。

  患者心声 从两地奔波到院内直取

  林先生是中华慈善总会—厦门市慈善总会慈善药品援助项目的老受益人。十几年来,他依靠格列卫控制胃肠间质瘤病情。起初,这款曾经的“天价药”每月费用高达2.4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慈善项目给了我们生的希望。”林先生回忆,过去他需要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找有资质的医生开处方,再凭处方前往厦门市慈善总会领取援助药品。如今,发药点直接设在医院内,看病、开方、领药一站式完成,“尤其是外地病友,当天就能确保领到药,方便了许多。”

  林先生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特别靠谱。为了让患者及时用上慈善药,医生经常牺牲午休,有时午饭都顾不得吃,从早上8点连续工作至晚上6点,认真了解每个人的病情、核对每一张处方。

  林先生对厦门市慈善总会的严谨与人性化也深有体会。“发药人员反复核对,流程规范。遇到台风天病人出行困难,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还会贴心地提供寄药上门服务,绝不耽误病人治疗。”

  生命桥梁 慈善力量托举生的希望

  厦门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丰收在启用仪式上回顾了项目的深厚根基。自2006年与中华慈善总会携手启动药品援助项目以来,从最初的2种药品扩展到如今的14种(含2个货币化患者援助项目),项目覆盖范围辐射闽西南地区。援助疾病谱也从最初的几种,扩展到涵盖白血病、肺癌、肝癌、肾癌、结直肠癌等多种重大恶性肿瘤,以及血友病、肺动脉高压、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病和罕见病。十几年间,项目累计援助患者达到3万多人次,发放药品总价值超15亿元,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发挥了重要补充作用。

  “设立这个发药点,核心目的就是进一步规范流程,方便厦门及周边患者就近取药。”朱丰收强调。

  龙头担当 厦大附一助力慈善药品援助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肿瘤医学专家叶峰代表医院,向中华慈善总会、厦门市慈善总会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是慈善组织架起了这座至关重要的生命爱心桥梁,让患者急需的高价“刚需药”,转变为零负担的“希望药”。

  叶峰指出,慈善药品援助项目帮助许多患者绝处逢生,让原本威胁生命的疾病,转变为可以长期生存的慢性病。

  “厦门市慈善总会将发药点设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对我院的高度信任。”叶峰表示,作为厦门医疗体系的中流砥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担着全市60%以上罕见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重任。发药点设立后,医院将从药品接收、发放、储存管理,到用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监测等全流程,提供专业、规范的支持与服务,全力配合市慈善总会把这项惠及万千患者的工作做好、做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终以优质医疗服务守护百姓健康,并期待未来与市慈善总会在公益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助力“健康厦门”建设。

  安全便捷 守护每一份爱心

  发药点设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号楼2楼日间治疗中心东区。

  发药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15-11:15,下午2:30-5:15)。

  为确保慈善药品发放安全、精准、高效,发药点配备了全方位监控系统和专用药品保险柜,空调、消防等设施一应俱全。发药工作由日间治疗中心药房的一名专业药师与厦门市慈善总会派驻的一名发药员共同负责,严格把控药品接收、核对、发放及盘点的每一个环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