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名医工作室、沈余明名医工作室落户厦门三院。 (资料图片)
厦门三院“情系桑梓·暖医回乡·杏林传技”义诊活动 (资料图片)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到厦门三院指导手术。 (资料图片)
近日,厦门市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厦门三院”)举行“杨毅名医工作室”和“沈余明名医工作室”签约揭牌仪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杨毅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沈余明教授将带领各自团队,依托重症医学科、烧伤整形科,在临床医疗、重症会诊、疑难病讨论等方面,为厦门市第三医院提供全方位指导。
初心如磐,穿越百年烟云。作为一家有着104年悠久历史的医院,从初代医师悬壶济世的精诚,到当代医疗团队攻坚克难的勇毅,厦门三院始终秉持着“精业济世、正德厚生”的院训精神,接力传承。
上划市属三年里,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按照“整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同质化医疗”原则托管以来,厦门三院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等核心内容,加强建设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补齐岛外医疗短板,让同安及周边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名医齐聚 共创健康高地
名医工作室揭牌成立当天,杨毅教授、沈余明教授便投入到会诊、查房工作中。
重症医学科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与死神抢时间的临床学科,也是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厦门三院的ICU病房,杨毅教授仔细查阅病历,复盘患者既往治疗记录,锁定核心病因。
杨毅教授表示,将与团队一起定期开展临床医疗、查房、重症会诊、疑难病讨论等工作,携手厦门三院攻克技术难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
三年来,厦门三院在补齐学科短板、强化薄弱环节、做强重点科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烧伤整形外科的成立,填补了厦门三院乃至同安辖区烧伤专科诊疗领域的空白。
在三院烧伤整形科,沈余明教授正带领科室团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复杂病情患者拟定创新性治疗方案。
沈余明说,将通过“传、帮、带”,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与厦门三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开展高难度的烧伤与创面修复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据了解,今年厦门三院共有三个市级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另一个名医工作室——王俊杰名医工作室也将于近期揭牌。三大市级名医工作室的设立,意味着厦门市民将更便捷地享受到国家顶级的医疗服务,无须远行即可获得最先进的医疗资源和最佳的治疗方案,患者可以通过医院预约系统进行预约。
筑学厚基 赋能区域医疗
上下联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对外柔性引进知名医疗专家,提高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质量,厦门三院为许多身处困境的急危重症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灯。
数月前,一名74岁的患者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求诊厦门三院肿瘤科,经检查诊断为胸上段食管低分化鳞癌中晚期(Ⅲ期)。考虑患者高龄、营养差,并且肿瘤较高位,会诊后,厦门三院肿瘤科医生决定为其进行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疗。患者放疗过程顺利,无明显副反应。治疗结束后,进食顺畅。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基石。今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厦门三院三方共建的厦门肿瘤防治基地与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厦门三院举行,三方发挥学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提升合作水平,扩大合作成果,加强肿瘤防治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为同安辖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属公立医院,厦门三院肩负着优质医疗资源“跨岛发展”的使命担当。医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就医问题,以“三大中心”建设作为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的抓手,整合医疗资源,不断优化全链条救治体系,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实现“病人不动,专家动”“急病救治有保障,大病治疗不出区”的新型服务模式,打造“防、筛、诊、治、康”全程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
党建引领 助力服务零距离
日前,厦门三院“情系桑梓·暖医回乡·杏林传技”义诊活动健康专列走进莲花镇澳溪村,专家们耐心地为村民查体、分析病情,提供诊疗建议与健康指导。
聚焦医疗卫生服务“关键小事”,才能办好群众健康“民生大事”。厦门三院党委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以“医路同安·扬红帆”党建品牌为引领,定期组织医疗队伍下沉各村居、社区,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教、义诊等活动。
近三年来,厦门三院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活动150余场,服务1.7万余名居民,免费为群众提供疾病诊疗、健康咨询、糖足筛查、扁平足筛查、脊柱侧弯筛查等服务,及时提供健康预警和干预建议,有效缓解偏远山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群众的就医难题。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如坐诊、慢性病管理与随访、院前急救培训、专题讲座,提高基层急危重症判断与紧急救治处置能力,指导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开展胸痛应知应会、心肺复苏培训等。目前,已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现场考核评审验收,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厦门三院还持续深化“无红包”医院创建工作,不断加强医院行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打造智慧医院平台,推动电子医保凭证注册,优化电子移动支付、诊间结算,推行信用就医,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高效完成就医过程;稳步推进门诊诊室优化布局工作,逐步推广无陪护病房,改造升级体检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完成区域影像平台、电子病历五级差距化项目等软硬件建设,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