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时间:2019-09-29 18:02
 厦门晚报 2019.9.29

  以前老百姓患了疑难杂症要辗转到外地诊治,现在碰上棘手的病症,不出厦门基本上就能解决。与此同时,周边地区来厦就诊的人越来越多。厦门从比较落后的海防前线战备型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成为蓬勃崛起的海峡西岸重要的医疗卫生中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数十年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厦门实际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构建厦门健康工作新格局,多项改革举措成为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鲜活蓝本。

更广、更高、更强:

高位嫁接扩增资源,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岛内外卫生医疗资源整体布局,陆续建成投用一批三级综合医院,逐步推进岛内外医疗资源一体化。同时,通过创设“名医工作室”引才方式,柔性引进国内顶尖及一流人才及其团队近200人,进一步提升我市科研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补齐医疗卫生领域民生短板,市卫健委先行先试,积极推动市校合作、高位嫁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运营管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委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管理厦门市儿童医院、依托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通过托管现有医疗机构或合作新建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区域疑难重症诊治能力。该举措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的高度肯定。

    此外,我市还出台《厦门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指导意见》,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到我市举办高水平医疗机构。

 

    2018年全市新增床位4000张,目前我市实有床位总数16604张,千人均床位4.04张。

  下沉式服务:

服务送到家中,慢病管理成效显著

“我是蔡宝端,来自厦门鼓浪屿,现在我有了家庭医生,感到特别幸福,特别满足,我要健健康康的,享受好日子!”在《启航2018》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蔡宝端作为全国医改受益者代表发表新年感言,淳朴的话语反映出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给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据悉,2018年度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79万人,户籍人口签约覆盖率34.25%;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15.24万人,签约率76.57%。“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并作为创新实践案例入选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实时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门诊预约、健康档案查询……“多快好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良性循环,慢病管理成效显著,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市辖区省级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00%全覆盖的设区市。

水平医疗机构指导意见》,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到我市举办高水平医疗机构。

 

    2018年全市新增床位4000张,目前我市实有床位总数16604张,千人均床位4.04张。

  “互联网+”:

不断创新,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典范

为挂个专家号,天不亮就到医院排队的现象在厦门早已成为过去式。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医疗统一支付平台、厦门i健康平台……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预约服务、区域影像共享、检验结果互认、诊间结算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常态。

 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惠民便民,有效减少过度治疗和重复检查,群众的医疗负担减轻,就医体验不断提升。

其实,早在2014年,我市就搭建起了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云平台,形成了一张卫生专网的“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我市95%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门诊、住院、体检、妇幼、社区就诊记录与计划免疫等信息的有机整合。

2018我市成为全国唯一通过目前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最高等级测评的地级市。

 此外,我市还在全国首创搭建智能妇儿健康服务平台,统筹管理全市优质产科资源,有效解决厦门本市常住孕妇分娩难的问题;创新推出儿科智能平台,实时公布儿科候诊时间,平台运行以来全市儿科平均等候时间显著下降……一个个“厦门经验”“厦门样本”正是我市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注脚。
  数据:

12018年我市居民期望寿命达80.75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人口主要评价指标连续13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

  2、目前我市实有床位总数16604张,千人均床位4.0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3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6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2.07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3644.88万人次,同比增长3.29%

3我市有三级甲等医院8家,三级乙等医院1家。通过多年努力,医疗技术水平有较大突破。目前全市有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已获批2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西医类建设项目(含2个培育项目)。全市15个学科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榜单前100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